AI Native 在下一盘干掉 Chrome 的大棋
过去二十多年,互联网应用几乎都诞生在 浏览器 + Web 服务 + HTTP 传输 这一组合之上。
不同场景下,它们会延伸到移动端 App,但核心体验依然依附于浏览器生态。
每天早上,我们打开 Chrome,查邮件、看新闻、刷股票、逛社交媒体;用 Google Docs 写周报、用 YouTube 消磨午休时光。
信息获取、内容创作、社交娱乐——这些数字生活的核心环节,都在浏览器的框架中生长壮大。
当 AI 开始落地时,我们的第一反应,也是把它装进网页:用浏览器承载 AI 模型和各种服务,于是出现了 Chatbot、AI SaaS 的爆发式涌现。 这是一种“浏览器先入为主”的自然延续。
然而,在 AI 主导的新叙事下,格局正在翻转。
AI 不再只是网页里的一个应用,而更像是掌控与调度一切的浏览器本身(以及背后操纵浏览器的人)。
在 AI Native 的设想中:
- AI 客户端发起的 MCP Client 就像浏览器的独立标签页,拥有自己的进程与任务空间;
- MCP Server 则像是专注单一功能的 Web 应用,只提供最纯粹、高效的能力。
应用不再是信息孤岛,而成为 AI 客户端的原生插件。
我们不再“在网页中用 AI”,而是“在 AI 客户端中看网页”。
在这种形态下:
- 信息获取:AI 聚合多源数据,去重、验证,并持续推送动态更新,必要时溯源。这种交互模式已经借助大模型 + RAG 初具雏形。
- 生产创作:从需求定义到工具调用、工作流搭建、验证、自主产出,再到人工验收,形成高效闭环。
- 社交娱乐:AI 释放生产力,你尽情使用你的时间。好吧,这听起来就很科幻,但很多人已经实现了《如何优雅用 AI 摸鱼》。
小学的微机课上,穿上鞋套,踩着机房的木地板,打开台式机里的 IE 浏览器,这曾是一代人走进互联网的第一课。
十年,甚至五年后,AI Native 将是未来数字世界(乃至物理世界)的智能座舱。谁会是那时的 IE 和 Chrome?